来源:中国税务报
日前,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秘书长陈毓圭就中注协2006年工作重点进行了讲解。
四项工作要点
2006年,中注协在继续做好注册、培训、考试、监管等行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四项工作,并以此带动行业工作和协会建设的全面提升。
一是全面实施行业人才战略,在推进培训制度、培训机制创新的基础上,继续抓好领军人才的培养。二是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创新机制为动力,以宣传引导为补充,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积极引导会计师事务所建立科学的内部治理机制,推动事务所做大做强。三是大力促进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成果的培训和实施准备工作。四是着力推动行业信息化建设。
大力实施人才战略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石,加快行业人才建设是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2005年6月,中注协出台了《关于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即行业人才培养“三十条”,系统提出了行业人才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成为我国专业化市场中介组织第一个系统化人才培养战略方案,在行业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中注协全力贯彻落实“三十条”,并取得重大进展。组织完成首期会计师事务所高层管理人员境外培训班;与3所国家会计学院和西安交通大学进行合作试点,启动了行业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班的招生工作;启动了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学生境外实习项目,通过测试选拔出47名学生,计划于2006年组织到境外会计公司实习;举办了首次行业英语及综合能力测试,通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择优选拔了46名成绩优异者,列入重点培养和跟踪培养的高端人才培养后备队伍。
2006年,中注协将全面实施行业人才战略,修订发布《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创新培训机制,科学规划,进一步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提升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教育质量,推动行业后备人才培养,重点做好行业高端人才培养工作。
推动审计准则国际趋同
实现中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不仅是会计业国际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国经济接轨国际市场的迫切要求。
按照财政部关于加快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本着尽力趋同、允许差异、保持互动、积极创新的趋同原则,2005年,中注协认真分析总结了我国审计准则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在借鉴国际审计准则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创新审计准则体系,制定审计准则趋同计划,加快审计准则的制定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已经完成了22项准则的制定工作,同时对继续生效的26个准则进行了必要的修订。在准则制定过程中,对以往准则存在的生涩难懂的缺陷,中注协注重了文字表述的“汉化”,专门聘请中文专家对文字进行润色,以便各方对准则内涵的理解,进而提高准则的执行效果。
中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取得的成就,不仅得到各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赞许,也得到了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专门就中国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中国审计准则委员会共同签署了联合声明,并高度称赞中国在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重大进展。
2006年,中注协仍将大力促进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成果的培训和实施准备工作。制定审计准则指南,编写新准则相关培训、考试教材;重点抓好地方师资和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负责人的培训工作。
开展执业质量检查
搞好行业监管向来是协会的一项中心工作,2005年,中注协进一步围绕做好执业质量检查和年报审计监管,加大行业监管力度,全面组织推动地方协会开展执业质量检查工作。
在历时5个月的检查中,各级协会共投入检查人员1029人,检查事务所1457家,占全国事务所总数的26.18%,抽查审计报告7682份,抽查验资报告6141份。对问题突出的103家事务所和138名注册会计师,分别给予社会公开谴责或行业通报批评。此外,将73家不符合设立条件的事务所移交有关部门建议予以撤销。
2006年,中注协将健全和完善指导事务所内部治理的相关制度;通过评价机制和检查机制的建设,提升事务所加强内部治理的内在动力,并将内部治理混乱的事务所列为2006年执业质量检查的重点对象,加强对事务所内部治理水平的监督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