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税收之窗

巴菲特就不在乎涨那么点税

来源:解放网-新闻晨报 
  薛涌

  Sam Polk是市场经济的成功者。他在《纽约时报》上发难,推翻了一些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西方保守主义经济学家都认同弗里德曼式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即市场是最有效率的体制,民主政治的优点在于能保障市场的良好运行。而这种市场逻辑,基于人自私自利的本性。市场的好处,就在于能让每个人合法地满足私欲,社会还能从中分享利益。所以,人为钱而疯狂并没有什么不好。

  然而,Sam Polk却现身说法:他吸毒、酗酒、挣钱,几乎什么都干过,亲身的体验给了他一个罕见的视角来比较,结果发现,这三样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越多就越想要。其实,市场规则本身就有物以稀为贵之说。当市场上某一物品(包括货币)的供应加大时,其单位价值就会降低,人的渴望度就变小,觉得没有什么稀罕的了。但是,毒品、酒精、金钱则正好相反:你拥有得越多就越想要更多,乃至生活的一切都以之为目标。

  当然,钱不能和酒精、毒品画等号。并非每个人都吸毒酗酒,但毕竟每个人都离不开钱。也并不是所有人对钱都像对酒精和毒品一样执迷,我曾经讨论过心理学家DanielKahneman的著名研究:在温饱没有满足的情况下,收入的每一点增长,都会带来巨大的幸福感的递增。收入达到小康水平(在美国就是七万美元上下的家庭收入)后,收入增加依然会带来幸福感的递增,但幅度越来越小,最后达到收入递增几乎无法带来幸福感递增的地步。

  在这方面,显示了传统经济学的软肋。许多经济学家总觉得经济学已经成为一门科学,自己真理在握。可惜,每次大的经济危机,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无法预测,其判断能力和没有任何经济学训练的普通人并无明显区别。经济学的理论不管多么复杂,其最重要的预设就是人自私自利的动机。然而,俗话说“人心隔肚皮”,你怎么能知道别人的动机?也难怪,近年来心理学对经济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乃至DanielKahneman这样的心理学家竟拿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可见,经济学归根到底还是关于人的学问。

  SamPolk吸毒酗酒,曾长期是心理病人,年纪轻轻就以致富为理想,在华尔街发了大财。他自述的经济学意义,也恰恰在于抓住了传统经济学家的盲点。许多市场原教旨主义者都追随弗里德曼,死守减税的金科玉律,觉得在富人身上加税就削减了最能创造财富之人的工作动机,最终使全社会的财富增长放缓。这些话听起来确实头头是道。但巴菲特早就撰文挖苦说:这些人纯属想当然,仿佛没有打过仗的人在那里妄谈如何调兵遣将。他作为在华尔街第一线冲杀了一辈子的人,经历过高税的时代。他和他的同行,从来没有因为税高了几个百分点就工作动机衰减。

  巴菲特的证言为什么那么重要?因为我们这些普通人在物质上从来没有达到应有尽有的程度,难免“见钱眼开”。钱依然是满足我们种种生活需求的工具,进而对我们构成了重要的激励。但是,那些钱多得都数不过来的人,为什么还要更多的钱,而且那么疯狂?经济学家们又会说:物质需求没有止境,你没有当过百万富翁,就不知道百万富翁的物质需求是多么讲究、多么花钱!所以,不管挣了多少钱,仍然需要金钱的激励。SamPolk则以自己酗酒吸毒的经验指出:如果一个人的物质欲求是个无底洞,那就和有酒瘾、毒瘾的人一样,要去治疗!社会对酒瘾和毒瘾都视为洪水猛兽,到处是给瘾君子治疗的诊所,甚至还设有相关的法律机构,然而,钱瘾和酒瘾、毒瘾一样摧毁个人幸福、危害社会,可对于钱瘾,大家不仅不认为是个病,反而对之崇拜。试想,如果一个社会鼓励大家吸毒、酗酒,将成为什么样子?这才是当今最大的问题。

  华尔街的病态也恰恰在此。这些金钱上的瘾君子们,玩得走火入魔,把整个世界拖入了大衰退,不知多少人因此流离失所。痛定思痛,政府和社会觉得要管管这些人了,但是,这些人却群起而攻之,理由是赚钱不那么方便了。更不用说,那些年收入上千万美元的人,对自己的所得税涨了几个百分点就勃然大怒。这不是有病吗?一个把病人当英雄的社会,是否就是个病入膏肓的社会?


阅读次数:303

税收法规

更多 >>

税务实务

更多 >>

财税新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