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看来,在美国买了房子,就享受绝对的私有产权。其实这是个误解。美国对房子这类私有产权确实有严格保护,但这种保护是有价格的。其中一条就是税,缴不起税,你就享受不到这样的产权。
最近《波士顿环球报》报道,我所居住的波士顿西郊,房地产税额在最近十年暴涨,平均上涨幅度高达50%左右。报纸上列出了2014财政年度50多个社区的户均房地产税,虽然揭示的不过是老百姓日常都能感受到的事实,但数字本身还是让人开眼。
波士顿西郊是比较富裕的地区,几个富镇都集中在这里,地理上连成一片。穷镇偶尔有几个,但没有太穷的。据说这种格局在美东地区很典型,其根源要追溯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都市化和工业化突进期。那时工业都集中在市区,污染严重,而东海岸普遍刮西风,所以城市西郊一般不会受都市恶浊的空气的影响,有钱人纷纷西迁,形成了这样的经济地理。如今这个西郊地区,户均房地产税是8000美元,2004年才5300美元。更惊人的恐怕还是镇与镇之间的分化:最富的镇,户均房地产税可达17832美元,而最便宜的镇,则是4000美元不到。
我曾介绍,美国公立学校主要靠地方财政支持,财源就是学区所在镇的房地产税。房地产税的大头,都给了当地的公立学校。房价高低,决定了房地产税的高低,税率的作用恐在其次。我所住的镇,户均房地产税是9341美元,一个学生的教育经费大致是每年1.5万美元上下。这样,两个房子大致就能支持一个学生 (当然房地产税还用于支持镇里的其他行政费用)。但是,隔着一条马路的是个穷镇,户均房地产税仅3749美元。如果再开车半个小时,就到了全麻省最富的镇,户均房地产税近1.8万美元,是那个穷镇的4.5倍左右!两个镇学校里的孩子,简直生活在两个世界。要知道,麻省最穷的镇还不在这个区域内,有的地方户均房地产税才2000多美元。
美国的立国,从抗税运动开始,反课税可谓是其国家基因。本世纪也是从以“减税”为口号的布什政府开始,奥巴马虽然要给富人加税,但对中高产阶层还是以减税来号召的。怎么老百姓会容忍十年内50%左右的增税?
道理在于,美国人并非无条件地反税。一般美国家庭,一年三张税单:联邦政府的,州政府的,以及本地的房地产税。美国人当年抗税,抗的是英国国会征收的税,不是自己的殖民地或者小镇的税。至今美国人还是那个脾气,政府级别越高,他们越不信任,都希望华盛顿不要多收税。但是,对最低一级政府,即自己的小镇,则信任得多。这几年联邦和州税收紧张,反复削减开支,对镇里的一些拨款就越来越少。为了补这个窟窿,镇里只好自己提税。政治家们喊减税,多半是减联邦或州的税。他们真减了,镇里就往往要增税。
美国独立战争的发源地莱克星顿,最近房市热得出奇,主要一个原因是学区好,如今大概20%的居民是亚裔,学校里则有大约30%的学生是亚裔。可见大家都冲学区房来的。普通的房子动辄百万美元以上,户均房地产税最近十年涨了78.6%,涨幅是这个地区最高的。不过,这种上涨主要还是新家庭带来的。新房子价格普遍贵,特别是许多新房,推倒了老房子建了更大的,一下子就把房价提高了很多,进而抬高了本地的户均房地产税。这其实还是新住户自己埋单。只是一个地区房价普遍上涨后,老住户的房子估值也会提高,这意味着税额的提高。但是,这个因素实在不必太夸张。我们这个镇,房地产税率大致就在1.6%上下,这个税率不可能动不动就飙升。
说到底,税还是大家同意缴的。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谁不愿意多花几个钱把这窝弄得舒服点?道理在那里明摆着:天下没有免费午餐,包括自己的私有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