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三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国家税务总局统筹协调长三角地区税务部门同频共振、同向发力,通过持续推进长三角区域征管一体化、办税便利化举措,更高质量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助力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进中提质,推动“长三角”巨轮乘风破浪、加速前行。
为创新提供不竭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三年来,长三角税务部门合力推动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立长三角技术交易市场联盟,推动科技资源集聚共享,创新动能不断增强。
2021年9月,中国以色列CEO合作论坛开幕式活动在位于上海市普陀区的中以(上海)创新园召开,为中以两国企业高管搭建科技创新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中以合作。中以(上海)创新园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枢纽区位,打造以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智能科技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目前已吸引50家生物医药、智能研发等领域企业入驻。
螳螂慧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螳螂慧视”)是最早一批进驻中以(上海)创新园的企业。“企业初创期的发展离不开区域政策扶持和税费优惠的支撑。”张晓峰坦言,实实在在的税收优惠措施,让企业充分享受到了减税降费政策红利。2020年度,螳螂慧视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430万元。2021年该政策“红利加码”,螳螂慧视在三季度提前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超过660万元。此外,享受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退税政策已收到退税金额140多万元。
螳螂慧视是税务部门一路护航“创新基因”的缩影。近年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成为国家支持科技创新的有效抓手,随着税收优惠力度不断加大,企业研发创新的底气不断增强。“获得的优惠资金将持续投入光学、硬件、软件及人工智能算法等核心技术研发。”张晓峰表示。
科技创新不仅为实体经济注入发展动能,更有效拉动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三年来,长三角地区企业不断加大高技术服务投入,占企业总投入比重由2018年的3.8%提升至2021年的4.4%。研发和技术服务贸易额占全国比重由2018年的27.5%提升至2021年的32.5%。其中,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加快突破,并辐射到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从长三角地区购进研发和技术服务金额占比由2018年的31.5%和18.5%提升至2021年的35.2%和27.6%。
与此同时,一体化交易市场也在加速推进。据统计,长三角地区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比重由2018年的29.8%提升至2021年前10个月的32.5%,部分地区试点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制度,技术合同成交额合计增长34.2%,较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速快4个百分点。
打造区域集群助力协调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后,国家税务总局于2019年11月出台了16项税收支持措施,2020年再次推出支持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10项措施,形成“16+10”税收支持体系。受益于长三角地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有关地区迅速达成合作共识,从纵向产业一体化融合出发,再向横向区域一体化融合铺开。
从城乡产业纵向融合看,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县域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销售收入占比由2018年的21.1%提升至2021年的23.6%。这其中,税务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打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区域一体化引领协调发展。
在江苏南通,“机器人小镇”余东镇推出以振康公司为典型的人工智能制造集群。税务部门第一时间组建工作专班,引导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加快深度融合,实现优势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发展,产品在全国各地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企业中投入生产运用,成功研发的国内首创除尘环保机器人——智能烟尘废气捕集净化系统,目前已在中联风能公司投入使用。
长三角发展纵合横通,全面协调新局面的产生,助推杭合创新带建设,推动杭州、合芜蚌两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互动,也协同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协作紧密的创业体系。数据显示,浙皖两地销售收入占长三角地区比重分别由2018年的25.8%和7.8%提升至2021年的29.6%和8.5%,与沪苏两地的差距逐渐缩小。
绿色转型成效明显
自2018年环保税开征,在税收政策的正向激励之下,长三角地区企业主动减排、上线自动监测设备、积极推进环保技术改造,享受税收优惠的同时,企业发展动能增强,污染因子也随之下降,长江沿岸生态环境总体向好。江苏省如皋市富港水处理有限公司积极响应“长江大保护”政策,一年可节约环保税140万,税费减免让企业有了更充裕的资金投入生产。
数据显示,长角生态一体化加快“绿色”转型成效明显。三年来,长三角火力发电占比持续回落,2021年前11个月占比较2018年下降4.7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明显提升,核电、太阳能发电占比较2018年分别提高1.8个和2.5个百分点,风力、生物质能等其他发电占比提高0.4个百分点。
服务护航,企业“造绿”水平更高。浙江省永嘉县百盛阀门有限公司财务会计吴小燕以前每个季度申报环保税,要按照排放物种类、排放口等逐项逐月填报,需花费较长时间。如今,税务部门优化服务,上线申报批量导出导入功能后,两分钟就能完成申报。
面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共性难题和基础领域,长三角税务部门与生态环境部门深度合作,联合宣传、联合执法,倒逼企业技术升级、自觉进行排污监测。三年来,长三角地区环保设备投资占设备总投资比重由2018年的3.9%提升至2021年的4.8%,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业销售收入占全国比重由2018年的25.6%提升至2021年的28.1%,绿色税制下生态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一体化区域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大步迈进。
开放领航逆流而上
长三角地区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在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形势下,我国引进外资逆势而上,中国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全球投资的热点。2018—2020年期间,长三角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两年平均保持3.6%的增速,较全国平均水平快0.9个百分点。
2013年9月29日,中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式成立,拉开了中国自贸区改革试验的大幕。而随着2020年9月安徽自贸试验区启动建设,全国自贸试验区战略布局实现了长三角全覆盖,形成百花齐放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在探索建立自贸试验区的过程中,各地先行先试,探索形成了超过200个创新成果,不少经验已向全国推广。这其中,税收制度作为试验田内容之一屡屡创新,积累了丰富成果。与此同时,长三角各地税务部门主动作为、靠前服务,为自贸试验区助力,为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力量。
作为先行者,上海自贸试验区不断完善企业准入“单一窗口”制度,推行对非货币性资产转让所得分期缴纳所得税,启运港退税等税收政策创新,为其他自贸试验区奠定了税收制度基础。2019年,临港新片区成立并提出要建立实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制度和政策,部分企业可享受企业所得税15%优惠税率的政策彰显了其鼓励技术创新与进一步开放的政策导向。
三年来,外资企业进驻长三角意愿不断增强,长三角地区新办外资涉税市场主体占全国新增外资涉税市场主体的比重由2018年的22.1%提升至2021年的30.1%。
共享激发内生活力
做好长三角一体化这篇大文章,最重要的是要打破空间界限、突破办事梗阻,让信息共享、让服务无界。
长三角各地税务部门在“16+10”税收支持体系框架内,立足“让数据多跑路、纳税人少跑路”,大胆探路、先行先试,为实现跨区域通办提供了坚实基础。
2020年12月,长三角税务部门联合制定了《长江三角洲区域通办工作方案》,明确长三角区域通办工作的原则、范围和方式。通过前台流程优化改造和后台数据共享复用,实现了一批跨省涉税事项的无缝衔接,大大便利了市场主体。
“多亏了企业跨省税收迁移服务的新举措,我们只花了1天时间就顺利从江苏昆山迁移至上海青浦,相关权益还可延续享受。”作为长三角地区首家即时办结跨省(市)迁移税收业务的企业,上海小西几家居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万惠深有感触。
互设自助办税终端、设置“长三角一体化服务专窗”、搭建远程视频连线咨询平台……越来越多跨区域业务“同城化”的新变化,让纳税人缴费人耳目一新。
依托长三角区域数字产业优势,江苏省税务局牵头制定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智慧税务中心建设方案》,推出14项重点建设内容,为纳税人缴费人提供更多“智慧服务”,加快区域税收大数据和税务智慧中心建设。在浙江,税务部门为“飞地”企业提供云签章、云约谈等一系列“云服务”;在江苏,吴江区税务部门搭建长三角一体化智慧办税中心。
大数据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群众,企业信用等级的增值利用也是重中之重。
长三角税务部门制定《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纳税信用评价结果共认实施方案》《关于共认纳税信用评价结果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联合上线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信用级别联合发布平台,促进纳税信用评价体系信息共享共用。
国家税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税费政策和优质服务的“双轮驱动”下,税务部门将更大力度融入一体化、服务一体化、推进一体化,释放改革红利,叠加政策利好,以新发展阶段税收现代化助力长三角更高质量发展,推动“长三角”巨轮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劈波斩浪、勇毅前行。